getImage (1).jpg

 

書名:《烏鴉女孩》

作者:耶里克.艾克索.頌德(Erik Axl Sund)

出版社: 大塊文化

出版日期:2017年07月

       今天點播的歌是林俊傑的《黑暗騎士》:「黑暗裡誰還不睡,黑色的心情和斗篷假面,黑夜的黑不是最黑,而在於貪婪找不到底線,腳下是卑微的街,我孤獨站在城市天際線,別問我惡類或善類,我只是渴望飛的哺乳類,善惡的分界,不是對立面,而是每個人,那最後純潔的防線,都逃不過考驗…..」 

「太精采了吧…..」,是以一種從背脊涼到頭頂的心情閱讀,閱讀中還告訴自己,下回不能再看這麼「用腦」的書了,卻又有著欲罷不能的迷戀,因為精緻華麗又令人不忍的謀殺手法貫串全書,整個過程感受詭譎的劇情,果然挑戰人性的驚悚,加上案中有案以及彷彿隨時會逆轉的結局(雖然我還不知道結局)令人拍案叫絕,但闔上書,有著難以釋放的情緒,因為我知道,故事不會只是如此。(是否因為雙人作家,所以腦力激盪更厲害?我覺得排行榜中,絕對會脫穎而出…)

 

一起又一起的男童命案,每一具屍體的死因都很類似,獨特且匪夷所思,兇手直指同一人所為,但警方破案進度卻陷入膠著…。《烏鴉女孩》的故事以難民(移民)兒童拉開序幕,慢慢進入核心的主題故事焦點設定在兩位厲害又敏感的女主角上(警探荷內特.西斯貝里和心理治療師蘇菲亞.塞德倫),在各自工作領域上有優秀表現,卻同樣在感情上遇到了挫折,究竟會「惺惺相惜」產生同性情感,還是被迫捲入必須面對更殘忍的挑戰。

除了充滿轉折的劇情外,覺得這本書更令人讚賞的是,對社會議題的關心更勝於推理的過程,在犯罪者(戀童癖、非法入境的難民、性侵犯者)與精神疾患(多重人格障礙、解離型認同疾患、天生自我催眠者...)的行為中,讓人思考善與惡的界線究竟在哪裡?而罪行的發生有沒有其他的原因?每每在重大案件中總是引起爭議的「精神疾患」,在這本書中有大篇幅的描述,因生理或心理因素,該接受法律制裁或是強制治療?在這樣的脈絡下產生的協助審判的工具,是否只有「為了替加害者脫罪」那麼簡單的答案?想起台灣「有無教化可能」的脈絡裏,又傷了多少人的心。

而書中「從受害者變成加害者」的過程,以發展心理學來解釋,年幼或青少年時期遭(性)侵犯的受害者,彷彿更會因為這些侵犯而遭受(自我)孤立,更可能陷入「被害妄想症」的困局裡,在這些「培養自己的回憶」影響下,受害者會透過以傷害他人的行為來證明自己有掌控他人的能力,或自己是個應該被傷害的人(自我催眠)而同時身為被害者與加害者,常因為過度壓抑而出現的暴力行為,有時候比加害者更嚴重。尤其當加害者是熟悉且親近的人,被害者與加害者卻又容易產生有彼此依靠的情愫,虛構一個看起來讓自己情有可原的情境,這樣陰影究竟會影響孩子多長,童年記憶裡的不堪,或許不會因為年紀小而成為易癒的傷口,更可能被撕裂成無法填補的痛楚黑洞,更不會隨時間流逝,而是隨時間形成「以暴制暴」的惡性循環,令人擔憂

《烏鴉女孩》透露出一種近乎絕望的姿態,希望擁有掌控權,更有恃無恐地迫害他人,彷彿以暴制暴才是正義最後能夠得展的唯一手段,彷彿也意味著長期複雜的壓制,緊緊纏繞、綑縛着他們,雖一心一意地想著救贖,想走出陰影,卻用一把又一把無形的刀刃,砍斷自己和他人的一生。在這場殘忍的算計及控制之中,是因為體無完膚地痛苦,所以不斷給予反擊、還是一種救命的吶喊,期待被理解、被救贖……,值得省思。

這本書讀起來總有一種提心吊膽的心情,感覺就有大事要發生了。究竟會是什麼樣的大逆轉......

生活總是充滿缺憾,受害者、加害者與救贖者這三個角色,總在故事裡生活中不停地互換位置,不斷重複上演…,帶著陰暗色彩的哀傷

無癒之傷,沒有人是局外人

getImage (2).jpg

【新書簡介】

★《紐約郵報》選為2016年夏天必讀書目:「非凡、複雜、出乎意料的作品」。

★《觀察家報》精選當月驚悚小說:「非常有可能是你一整年讀過最令人不安的書。」

★《華爾街日報》預測2016年最受歡迎的五本驚悚小說,《烏鴉女孩》名列其中。

在瑞典書評家譽為「該類型文學最佳作品」的《烏鴉女孩》,雙人作家耶里克.艾克索.頌德探索人類心理最黑暗的角落,完成一本充滿懸疑語驚人轉折的爆炸性巨冊——警探荷內特.西斯貝里和心理治療師蘇菲亞.塞德倫追查一位難以捉摸又殘忍的殺手維多莉亞.包格曼,並在過程中觸碰爭議性的黑暗主題:虐童及戀童。

幾個月之內,斯德哥爾摩市區陸續發現幾具男童屍體,所有被害人身上都有遭到虐待的跡象。女警探荷內特.西斯貝里負責調查這幾宗死因離奇的謀殺案。荷內特懷疑這是戀童癖罪犯卡爾所為,決定拜訪卡爾的心理治療師蘇菲亞,試圖找出真正的兇手。他們於是搭上線,很快也發展出戀情。

荷內特和她的警局同事發現某位掌權人士極力要阻止調查繼續,但得力於蘇菲亞私底下協助荷內特對殺人兇手的心理進行剖析,使查案的工作仍能持續進行。在查案的過程中,蘇菲亞深入探究自己的過往,進行自我分析,挖掘出許多最好還是保密的記憶與經歷,甚至不能讓荷內特知道。

雙姝越來越接近腐爛核心,要揭開犯下數十載凌虐操縱罪行的權力人士邪惡陰謀集團,卻不知道誰才可以信任。

烏鴉女孩.jpg

【銷售成績/國外媒體報導】

歐普拉雜誌:

「瑞典怎麼能創造出這麼可口、這麼黑暗古怪不流俗套的驚悚小說,刻劃出氣質獨特的複雜角色如莉茲‧莎蘭德以及如今的刑偵督察長荷內特‧西斯貝里?西斯貝里調查專找移民兒童下手的兇手時,她必須處理仇外、極右派政治和其他敏感問題,全都只會加深我們毛骨悚然的迷戀。」

芝加哥論壇報:

「後《龍紋身女孩時代》的瑞典犯罪小說提供了各式各樣怪異風格的作品……但不論是瘋狂的張力,或是雄心抱負,耶里克‧艾克索‧頌德的巨作《烏鴉女孩》無人能出其右……本書的引擎從未停止隆隆作響。」

金融時報:

「兩人專業作家的嚴謹功夫不容小覷……複雜且相當陰鬱的敘事……故事慢慢且穩當地施加無情的掌控……毫無偏差地累積張力。而且,承襲北歐犯罪小說的最佳特質,小說中總是留有空間對社會做尖銳批判……本書核心的女性個性,全都以獨到的方式驅動,都仔細且成功地精心規劃。你會發現《烏鴉女孩》會是你讀過最廣泛、力道最強的北歐犯罪小說。」

出版人週刊:

「恐怖充斥在頌德尖利苛刻的處女作中,把瑞典當代福利體制的表象劃破,劃得支離破碎,揭露出所有可以想得到的人類罪行……刺激的多層面墮落,墜入邪惡與瘋狂的深淵。」

 

【作者介紹】

耶里克.艾克索.頌德(Erik Axl Sund)是瑞典雙人作家葉爾克.耶里克頌(Jerker Eriksson)與霍坎.艾克索倫德.頌卡斯特(Håkan Axlander Sundquist)的筆名。

 

耶里克.艾克索.頌德目前是兩部系列小說的作者。《烏鴉女孩》(Crow Girl, 2010)、《飢餓之火》(Hunger Fire, 2011)、《皮媞亞的諭令》(Pythia's Instructions , 2012)組成維多莉亞.柏格曼三部曲,之後又合併為《烏鴉女孩》;而《玻璃身》(Glass Bodies, 2014)則是新的憂鬱三部曲的第一部。

 

這些黑暗又令人上癮的小說,馬上在瑞典一炮而紅,叫好又叫座。《烏鴉女孩》是瑞典犯罪小說的最新文學風潮,也是整體而言當代犯罪小說的里程碑;曾獲瑞典犯罪作家學院的「2012年特別獎,學院特別推崇《烏鴉女孩》:「以犯罪小說的形式,呈現令人神魂顛倒的心理分析。」

 

葉爾克.耶里克頌(Jerker Eriksson),1974年生於瑞典中部的港市耶夫勒(Gävle),他做過很多工作,其中之一,是本書另一位作者霍坎的電音龐克樂團i love you baby!的製作人,並和樂團一起在東歐許多國家巡迴演出。他也曾當過門房、裝貨員、倉儲經理與監獄圖書館員。

 

霍坎.艾克索倫德.頌卡斯特((Håkan Axlander Sundquist),1965年出生於瑞典南部的林雪坪(Linköping)。和葉爾克一起投入寫作事業前,他曾是音響師、音樂家及藝術家,曾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開過五十場以上的畫展。他在2000年初期和電音龐克樂團i love you baby!一起在東歐許多國家巡迴演出。

arrow
arrow

    Ela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