給父親的信.jpg

中文書名:給父親的一封信

原文書名:Letter to My Father by Franz Kafka

作者:法蘭茲.卡夫卡(Franz Kafka)

譯者:禤素萊

出版社:寶瓶文化

出版日期:2022/10/14

語言:繁體中文

 

今天點播的歌是梁文音的《心裡的孩子》:「破滅的美夢,一個又一個,雖然心很痛卻還是微笑著別人總愛說,妳已長大了,不能待在幻想裡面活著。學會化妝,去遮掩些什麼,學會先沉默再察言觀色。本來的我呢,快不記得,我害怕我會習慣不快樂

 

 「請別辜負一個孩子『相信自己的媽媽是好人』的信念⋯⋯因為那種傷口會非常疼痛,而且久久無法痊癒。」前一陣子很紅的禹英禑律師這樣說。

  

         讀完這本書,我花了一些的時間,才能消化完情緒,有點喘不過氣。

       如果單純就書面上的文字來判斷,或許很快就能下判斷說:這真是一個壞透了的父親,和一個可憐的孩子。但真的如此嗎?會不會是父親「生病」了,所以無法控制,不知不覺地傷害別人?會不會明明是因為愛孩子才會管教孩子,但用錯了方法?會不會是父親的原生家庭造成的家庭創傷「傳承」?(對不起,我必須要幫書中的父親找理由,否則實在無法承受如此的親子關係。)但,其實以上這些原因,都不能當作讓孩子受傷害的理由。

         書中的男孩,長期在被父親否定之下,也在內心自我否定了自己,那種受了傷的心情,在無人可理解之下,漸漸就轉變成自我否定的負面情緒。雖然我們總是說對於不合理的人事物,要勇敢,要據理力爭,但其實也明白有些悲哀和痛苦是說不出來的,對很多人來說,反抗是無用的,辯解是徒勞無功的,看似故作堅強,卻傷痕累累,也發現這個孩子之所以痛苦,其實是因為他不理解,為何父親要這麼殘忍地對待自己?甚至不理解母親怎麼能「事不關己」,孤立無援,於是以沉默不語代替反抗。說這是封給父親的信,倒不如說是「控訴」父親的文字,我不知道這一封信帶給他父母親的感受是什麼,但就我身為一個母親的角色,卻是充滿著不捨(孩子)與憤怒(父親),書裡有好多讓我歎為觀止的文字,句句扎心,本該是孩子身邊親近又親愛的人,怎能如此殘忍,因為來自血緣至親的那些不理解的批評、指責、埋怨,比任何武器都更傷人啊。沒遇過的人或許不會相信有這樣的爸媽,但確實是有的,雖說人不可能在完美無暇的環境中成長,但不被愛的孩子,得不到溫暖和認同,飽受某種行為或言語上的威脅,變成是一種扭曲的關係。明明知道這樣的關係很辛苦,卻又一直被勒索,無法逃離,而成了無止盡的惡夢。為了被聽見而反抗,為了被照顧而自傷,如此矛盾又糾結的執迷,其實只是想要在種種的防衛當中,找到一點點的喘息。

         孩子總是將父母當作標竿,努力想要成為父母的想要模樣(因為你是我衡量所有事物的尺度),所以可能終其一生都會被父母行為語言與所影響,如果遇到無法溝通的父母,可能在孩子心中形成一個又一個黑洞,許多的孩子自此默默背著傷痕往前走。或許我們局外人可以說,卡夫卡就是因為這樣的經歷,造就他想像力跟感官的感受能力,比其他人都強,或許從正面來說,這些感受會有利於藝術創作。但自問,如果換作是自己,願意以這樣的傷害換取這樣的成就嗎?我的答案是「不要」。

         家庭,是我們每個人生存的安全堡壘,然而,卻也可能是我們最感覺到無助和無力的地方。受了傷的孩子,一路上祈禱著沒人看出來他們的遍體鱗傷,卻又殷殷期盼能有人能告訴他們,所發生的一切,不是他們的錯。這封信或許是給正在當父母的我們當棒喝,因為當我們以為執行教養責任的時候,容易忽略掉的是自己與孩子的親子關係,給孩子再多的物質,不如給孩子一個和諧安定的成長環境,讓他順著天性成為自己,或許才是最好的照顧。

300458788_10158907402678317_4963681397355159923_n.jpg

【作品介紹】

文學史上最著名的一本父愛創傷

你是我衡量所有事物的尺度。

我是一個飽受驚嚇的孩子。

我的寫作都與你有關,

我在作品裡申訴的,

是那些我無法在你胸懷裡申訴的話……

現代主義文學大師卡夫卡

寫給巨人父親的控訴與傾吐

//

你幾乎沒有真正打過我,可是你的咆哮,你漲紅的臉,

你急匆匆解下的褲子吊帶,它垂掛在椅背上隨時待用的狀態,

對我來說更為糟糕。就像一個人即將被絞死那樣。

如果他真被吊起來,他就死了,一切就結束了。

而如果他必須目睹整個準備絞刑的過程,一直到絞繩已垂在面前了,

才得知自己已被赦免的話,那麼,他可能會為此痛苦一生。

//

我的自我評價更多地依賴於你而不是其他東西。

要想從你這裡逃出去,等於是痴人說夢,而所有的嘗試幾乎都會受到懲罰。

只有你沒有覆蓋到或者你無法覆蓋的領域,才可能是我的生活。

而根據與你高大身軀一致的想像,這樣的領域寥寥無幾……

//

卡夫卡的文學作品中充滿壓抑、疏離與黑暗,並始終與權威拉扯,雖未直接描寫過父親,但一切都與現實生活中父親給他的壓力有關。

卡夫卡在191911月,他離世的前五年,以「最近你曾問我,我為何聲稱對你感到恐懼……」為始,寫了一封長達103頁的信給父親,道盡對父親又愛又恨、交織著強烈畏懼的複雜情感。他在信中細述父親對其造成的壓力,使他喪失全部的自信心,成為一個脆弱、陰鬱、優柔寡斷的人,他渴望父親的肯定,但父親給他的更多是言語上的羞辱與暴力;他亟欲獨立自主,但終究淪為徒勞,難逃父親龐大的身影。

這封信最終並未成功交到父親手上,但仍被留存下來。信中透露著卡夫卡真摯的情感,它不僅僅是我們親近卡夫卡、認識其寫作起源的一把鑰匙,更是一個始終追尋父愛、安全感盡失、飽受童年創傷的男孩,對父親沉重而赤裸的控訴與傾吐。

===================

【作者簡介】

    法蘭茲.卡夫卡(Franz Kafka

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,也是現代主義文學、存在主義文學的奠基者。

卡夫卡在188373日生於布拉格的中產階級猶太家庭,大學攻讀法律,取得法學博士學位後,進入勞工保險局任職,並利用下班時間專心寫作。

卡夫卡在世時,於文壇默默無名,只出版過包含《變形記》在內的幾則中短篇小說。臨終前,卡夫卡交代摯友馬克斯.布洛德(Max Brod)焚毀自己的所有手稿。布洛德並未遵守,並將其遺作整理出版,包括長篇小說《審判》、《城堡》》;書信集《給父親的信》、《給菲莉絲的情書》、《給米蓮娜的信》;中短篇小說《蛻變》、《鄉村醫生》、《司爐》、《飢餓藝術家》、《判決》、《流刑地》等。

卡夫卡曾與二人共三度訂婚,又因對婚姻的異常焦慮而解除婚約,終生未結婚。

1917年,卡夫卡診斷出結核病,1924年病情惡化,63日逝世於療養院,享年40歲。

【譯者簡介】

    禤素萊

生於馬來西亞馬六甲,留學日本、德國,進修深造語言學、比較文學,並曾在台灣淡水短暫停留數月。

自小身處東西方文化匯聚之地,啟發她對語言學習的興趣,精通中、英、德、日、馬來語。曾於聯合國「特遣北約維和部隊」擔任隨軍翻譯,專職提供軍隊語言與文化上的訓練。

著有《隨軍翻譯──一本聯合國維和部隊隨軍翻譯者的文化筆記》(寶瓶文化)。

arrow
arrow

    Ela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