搖啊搖,搖啊搖,船兒搖到外婆橋。
外婆說,好寶寶,外婆給我一塊糕。
連續假期的最後一天,拔拔不忍心見我困在相機遺失的泥沼中,爬不出來,便提議出去騎騎
自行車,吹吹風〜(可是沒了相機,好像少了臂膀般,有種失去依靠的心情,所以還是拿了舊相
機出發去〜)
我們沿著潭雅神自行車道往北又往南的來回騎乘,一直到中午時分騎出了自行車道,往大街
上覓食去〜
途中見到了大夫第的指標,便跟拔拔說如果不太遠就去走走看看吧,於是我在路口的五十嵐
買茶,想順便問一下年輕可愛的店員美眉〜
「請問一下,大夫第距離這裡多遠?」
「大溪地?」美眉用著怪人問怪問題的眼神瞧著我〜
「大夫第〜」我又再問了一次〜
「什麼地?」弄得我有點小尷尬,有點小放棄〜
「大夫第〜」(我將大(ㄉㄞˋ)夫第的發音改成了大(ㄉㄚˋ)夫第)
還好另外一個美眉靠過來解圍〜
「你問的是那一間老舊房子嗎〜」我急忙點點頭〜
「騎腳踏車右轉進去約1分鐘,在左手邊就可以看見了,可是那裏又沒什麼好玩的,很無聊
的地方耶〜」(心中自言自語的說,年輕的孩子,將來你就會明白老建築之美了,就像充滿韻味
的熟女〜)
我們今天要走訪的是位在台中縣神岡鄉裡的兩棟建築〜
一座是創建於清光緒元年的「大夫第」〜
另一座則是系出同門的日式洋房(去年冬天拜訪的)〜
都是媽媽的外婆家〜
總聽媽媽說到她小時候回外婆家的趣事,以前女孩子嫁人後要回娘家,因為交通、習俗以及
傳統舊觀念等問題,並非件易事,所以外婆總會拜託孩子們演一場要求去外婆家玩的戲碼,可是
每次的演出孩子們總有出槌的地方,令外婆哭笑不得〜
今天我們就要來到漂亮外婆心中牽掛的娘家〜
建築名稱:社口林宅(又稱社口林家大夫第)
建築年代:西元1875〜1878年(光緒元年)
建築等級:三級古蹟(1985年11月公告)
建築風格:二進四合院帶多護室之古宅,建築風格屬台灣中部型
「大夫第」是一座四合院多護龍式的宅邸,要進入正門,必須先通過一道由土角砌的數十公
尺巷道〜
這是門樓↓
為供公眾出入的空間,但似乎因無人居住而缺乏妥善的維護〜
進入正門前還可以見到一半月型的水池↓
古人認為有一股「氣」在大地山川間運行,氣遇水則聚,遇風則散,所以地勢前低後高,前
方開闊面水、後方背山為佳,如此環抱護衛才能聚氣,這才是「前水為鏡,後山為屏」的好風
水〜 (除了風水的考慮外,亦可養鴨養魚及提供居家用水,同時還可救火)
很可惜的,當天到訪的時間正值午休時間,讓害羞的我不好意思敲門認親,我想有機會我一
定會再來拜訪,以便好好仔細欣賞,所以今天先針對外圍來個初淺認識〜
這是一座兩進多護龍形式的四合院建築,採坐北朝南偏西方位〜
左右有護龍,正廳之外有內、外兩排矮牆,內圍牆外有水池,外圍牆有門樓內護外易與圍牆,使中庭分為三部份,中間部分連串內廳與正堂〜
我喜歡這麼大的「埕」↓
![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pic.pimg.tw/elaine913/1379747904-1057068083.jpg)
中央門廳、正廳及第一進兩側成退凹的形式,以強調入口的空間感。(不過我只能在門外瞧,有點隔靴搔癢的感覺)
一般看宅第,以前老師有教過,通常會依六個方向(1.看格局。2.看空間機能與陳設。3.看牆
的材料與砌法。4.看馬背山牆。5.看門窗。6.看裝飾。)
再細一點還可以再看門樓與二門的分際、外埕與內埕的分野、軒亭與正廳的關係、外護龍與
内護龍的長短就呈現了這戶人家的傳統倫理觀念〜
馬背山牆鳥踏↓(馬背就是山牆頂端的凸出,與前後屋坡垂脊相連;鳥踏則是山牆中突出之裝
飾物)
馬背形狀通常有附合五行的說法,這是屬金的圓形馬背↓(金形圓,木形直,水形曲,火形
銳,土形方)
窗戶在舊建築中是相當具有變化的,有美化建築的功能〜
這是屬於石櫺窗↓石條通常以奇數為佳(因一般說法為單為陽,雙為陰)
這是斗栱與榫頭↓
(斗為立體的木構物件,栱則呈板狀,利用兩者相互交疊搭接,成為承接屋頂的屋架)
最高明的地方就是可以完全不用一根釘子,而將所有物件結構組合〜
泥塑裝飾↓除了裝飾作用外,通常還有教化子孫及趨吉避兇之涵義〜
這是門枕石↓具有穩固門框作用
這是屋子後方的珍貴老樹〜(更符合「前水為鏡,後山為屏」的風水說法〜)
其實我對這一棟傳統閩南式兩進四合院多護龍的建築,沒什麼印象,有淺淺印象的反而是外
婆的父親自立門戶興建的另一棟建築〜
因為小時候曾經去過幾次,不過雖說有小小印象,但記得的好像只有門前可以讓我吃到飽的
寬廣荔枝園、總是一個人靜靜坐在房間裡的阿太和老是讓我迷路的迷宮房間〜
同樣有著分隔內外的外圍牆建置↓
還有一棵漂亮的桂花樹和好多的荔枝樹
這是一棟呈現和風與洋風的融合建築物,是日據時代及受到西洋文化的刺激而產生出來的近代建築〜
具有東方風味的屋頂,外凸的入口,簡單的斗栱支撐,以古典柱式,紅磚洋式風格,東
方冠帽式屋頂〜
古典風格質樸的紅磚,中間有柱列,下為台基,具有穩重視覺效果,裝飾面積小且集中於入口,簡單樸素〜
羅馬流行的柱式之一,柱身無凹槽,簡潔整齊〜
有規格式的開窗,圓形的是牛眼窗(位於山牆上部),因形如牛眼而得名〜
簡單典雅的窗
因為擔心房子又被列為古蹟,動彈不得,所以媽媽的表哥,先在一旁蓋起新建築物並決定將這座老洋房出售,所以在拆除之前,我們再來一次最後的巡禮〜
(如果是我,可能會想將她改為餐廳,覺得這麼棒的建築,應該與人分享,這樣,美好的事
物才能夠在這個世界上留存並散開來〜)
連天花板都有裝飾〜
不過,也許很難讓老房子融入現代人的生活,所以只能改建吧〜
孩子很難想像原始風貌,頻頻回首〜
有裝飾及堅固結構功能的石拱〜
因為年代久遠的關係 ,所以整個氛圍是斑駁老舊〜
因為要搬遷的原因,所以屋內顯得有點「慌亂」〜
當時小小的我老是迷路在昏暗的房間中,我印象中的阿太,總是一個人安安靜靜的坐在那床
舖上,臉上總是看不出他的喜怒哀樂〜
結實纍纍,鮮艷欲滴的荔枝樹〜
再看一眼這麼典雅的舊房子吧,也許下一次再來就景物已非了〜
這是旁邊新增建的屋子↓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自言自語〜
我很喜歡舊建築,喜歡那些過去的人和事,因為在歷史的腳步中,有很多的事情值得我們去
回味,可是有太多太多的舊建築沒有得到保護,有太多太多的老房子沒有得到照顧,也許因為經
濟的關係,也許是因為不夠實用的因素吧〜
可是公告為古蹟後,也沒見著關懷老房子的熱情〜
除了成了古蹟閒置外,是不是能有更融入生活的方式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