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實這一次北上的重點原是想要參觀世貿國際旅展,可是一早吃早餐時,卻聽見一些關於旅
遊展的狀況,例如,現場人山人海,擠爆會場,空氣非常不良等等,飯店人員還好心的告訴我
們,12歲以下的孩子不能進入喔(後來發現其實是120公分以下孩童禁止進入),於是只好作
罷〜
拔拔說,坐船去吧〜於是我們又來到了淡水〜
我們好像一直很喜歡淡水,尤其是以前沒有這麼多人潮時的淡水〜
每次到了淡水,在人群中緩緩前進時,都會說這麼多人,下次不要來了吧〜
可是又每隔一段時間,又會想起她,想看看她變了沒〜
淡水,是一個充滿歷史的小鎮,位於台北盆地淡水河系出口,守著北台灣的大門,西元1858
年開港通商,是台灣北部最早開發的港口〜
雖然港口繁榮景象不再,但走在淡水街道上,一座座洋式、閩式、日式的舊建築,彷彿都在
訴說著小鎮的悠悠往事。
二、三步一小間的阿給、魚丸湯,到處可見的鐵蛋、蝦捲,或許對饕客而言,最吸引人的便是這些了〜
其實當然不只這些,淡水比其他老街,多了更多更迷人的風味〜
淡水夕陽、紅毛城、漁人碼頭、小白宮,滬尾砲台、淡水老街、洋樓教堂、淡水榕堤〜這些都有我們的回憶〜
淡水河、八里、十三行博物館、渡船頭、藍色公路、漁人碼頭;看河、觀山、搭船、吃海鮮〜這些都有我們的足跡〜
從火車到捷運,淡水的魅力一直延續〜洋溢獨特的小鎮風情
有著巴厘島風情的餐廳
這是淡水的禮拜堂↓
在1932年,由馬偕牧師兒子偕叡廉,親自設計重建。是座仿哥德式的教堂,彩色鑲嵌玻璃,
在陽光的照射下也顯得格外亮麗〜
這是淡水 最古老的媽祖廟「福佑宮」↓
淡水河是清代移民進入台北盆地的重要門戶,淡水成為北台灣貨物集散地,在清代中葉福佑
宮前緊臨碼頭,於是福佑宮成為淡水發展的起點。「福佑宮」是淡水最老的廟,兩側街市是淡水
最早的街道,由它的位置,可以看出早期淡水發展的情形。
經過多年,人事已非,但是「福佑宮」和「禮拜堂」依然屹立在淡水街上,保佑著淡水的居
民及遊客。
搭船了〜
我們搭的是「淡水客船碼頭-漁人碼頭」的航線〜
很美的河畔吧〜
到岸了〜
「漁人碼頭」位於淡水河出海口的右岸,東有綿延的大屯山脈,西邊隔著淡水河與「觀音
山」相望〜
原是淡水第二漁港碼頭,經過2年的改建後,老舊的漁港換上新裝,不但具有國際級休閒碼頭的規模,更是國內知名旅遊景點,碼頭內區共分為︰戶外草坪、浮動碼頭、木棧道、河岸觀景平台、情人橋。
全長332公尺的棧道,全部由木板堆砌而成,緊鄰淡水河面,走累了還可坐在椅板上休息
漁港內停放的各式船舶,構成淡水漁人碼頭的特殊風情
還遇到了台北縣騎警隊〜(警察叔叔和善的要恩恩將手放在馬身上)
從以前就一直認為有河的城市或鄉鎮都是浪漫的,如今Starbucks租借了郵局用地,沿著淡水河畔而立,更是增添許多想像〜
坐在咖啡廳裡,和拔拔做個美夢,想像我們擁有一間像這樣靠海(河)的屋子,我們將好多
的想像佈置了進去,想像坐在客廳看見「海水正藍」的窗景〜
淡水也是個自行車行的好地方〜
結束了淡水小鎮的半天遊,我們轉往龍山寺〜
來到龍山寺捷運站,水舞噴泉和地標,與古意盎然的龍山寺相互輝映,更顯出古樸的廟宇文
化〜
萬華(舊艋舺)是台北市開發最早的地方,而龍山寺就是當地居民信仰、活動、集會和指揮
的中心。
龍山寺,從西元1738年(清乾隆3年)開始建造,1740年完成。二百多年來,龍山寺經過多次
的修建,整個結構是完整「回」字形,在傳統的寺廟建築中,是一種非常尊貴的佈局。
由廟門可以看規模〜
由前殿廟門大致可以看出寺廟的層級規模(例如土地公祠只能開一門,將軍或王爺及寺廟以開三門居多,而帝后級的保生大帝或是天后媽祖等,正面可開五門以上)
我很喜歡看寺廟的龍柱〜
龍柱,指的是未升天的龍,所以盤繞在柱子上,所以又稱蟠龍柱〜
台灣的龍柱歷史久遠,在風格上也都可以略看出時代特色,一般來說,早期的龍柱較小,雕
工樸拙,愈到近代龍柱愈粗大,雕飾也愈繁瑣美麗〜
這是脊飾↓其實原本的功能是壓住瓦片,因位置明顯,也成為裝飾的重點,脊飾通常以剪黏
最多,也有以泥塑或交趾陶來裝飾的,好的作品形態立體生動〜
萬華龍山寺是屬於三殿式的廟宇(包括前殿、正殿及後殿),正殿獨立在中,呈「回」字形平面
跟你分享個小秘訣,怎麼參觀寺廟〜
1.看格局 2.看門神 3.看彩繪 4.看龍柱 5.看神像 6.看木(石)雕 7.看屋脊 8.看碑和匾
哈哈〜之前的職業病又犯了,有沒有感覺在上什麼古蹟之旅的課程,不過參觀各式建築,了
解他的故事,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呢〜
不過,除了看硬體設施外,我更喜歡看虔誠祈禱的人們,念念有詞的嘴中,充滿期盼的眼
神〜
香火鼎盛的龍山寺〜
結束了古蹟之旅,覓食去〜
先再喝杯青草茶吧(預先為下週恩恩的期中考消消火),這是位在龍山寺旁的青草街↓
巧遇電視台拍片↓
到了萬華,就不能錯過華西街,只是〜他也是個夜市呢〜 白天的華西街夜市,格外冷清〜
連蛇大哥們都意興闌珊的等待絢爛的夜晚
突見前方有家門庭若市的小攤,在這冷清的街上格外顯眼〜
我跟拔拔說,就是這一家呀,上次我們在「大口吃遍台灣」的節目上看到,認為很特殊小吃的那一家呀〜(可是拔拔完全沒印象,而恩恩則是聽到又是電視上介紹的而感到害怕)〜
這麼多人應該不錯啦,這是媽咪我的獨特見解
店家先端上了黑黑的湯,看起來色相不佳,不過喝起來 一點也不油膩,而且甘甜,很簡單
的食材卻有豐富的好味道,很像小時候媽媽煮「瓜仔雞湯」的味道
而這一碗「魯肉飯」↓,更是厲害,讓吃完回家後的拔拔還念念不忘,真是佩服〜
(雖然被我拍的喪失了美味,但是真的要相信我)
吃飽了,往結束這次旅行的回程走去,走過曲曲折折的小路,走進只有我一個人不敢進入的
小巷〜
這是另一種華西街文化的小巷弄↓
新舊之間,繁華與落寞中,另一種人生百態,顯得蒼涼〜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自言自語〜
恩恩語重心長的跟媽媽說:「媽咪〜你不要再相信電視裡面介紹的東西了,不是大排長龍就
是沒那麼好吃〜很累耶」(呵呵〜我知道恩恩看節目都是在看莎莎,不看食物的〜)
其實,媽咪並沒有很相信他們說的話,我知道那都只是一種表演,一種節目效果〜
我只是想藉由此找到我們全家出遊的理由,一種探訪、一種印證,東西好不好吃,其實是其
次〜
因為每一次的旅行都可以長一些見識,尤其是藉由親身體驗,來心領神會以往只能從書裡面或是電視上所看到的描述〜
走在百年前的廟宇前、坐在榕樹下的小吃攤前、穿過人生百態的小巷中,這些都是我們一起共有的體會,共同的記憶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