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名:《映初圖書館》
作者:吳艾庭
出版社:大旗出版社
出版日期:2017年9月1日
今天點播的歌是林宥嘉的《天上的男人 地上的女人》:「時代一旦瘋狂到面目猙獰,生不逢時也只能身不由己,人被命運連根拔起,再隨手散成飄萍或浮雲。靜好歲月過成了顛沛流離,好女好男哪還有選擇餘地,一個個生命被扭曲,變成了酸楚的傳奇 …..」
「每個幸福的家庭,故事都是一樣的;每個不幸的家庭,各有各的不幸。」-托爾斯泰
讀《映初圖書館》時,其實我一直想到東山彰良的《流》,和Kristin Harmel的《只要群星依然閃耀》,大概都是屬於時代「歷史悲喜劇」的原因吧。
這本書的主要時代背景定在1947到1987年代(全書則是描述1927-2011),當年台灣社會不安定的氛圍瀰漫著整部作品,躁動不穩的氣息,彷彿是無法終結的仇恨,那個年代裡,走過了二二八,也歷經中美斷交,台灣在國際上的孤立形勢漸趨明顯,透過作品,可以感受到主角們與台灣地位的飄渺感相貼合,傷痕累累,會不會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態度,這點頗饒富興味。
1987年的一張老照片,十個人,有各自不同的的故事,有各自執著的地方,各自背負著屬於自己的記憶,小從男女情慾描述,到家庭內部的親情,擴及對國家的認同,看似不相關的個體,卻莫名糾纏,上一代的情感延續至下一代,以為老死不再相見,卻戲劇的轉變,彷彿是被下了魔咒而複雜糾結的命運線。這是怎麼樣的一部書呢?說它是悲劇吧,不大像,說它是喜劇,也不合適,說是充滿喜怒哀樂的「青春小說」吧,或許貼切。
這個故事裡描繪的世界,是個該單純卻複雜的年代,如何將兒女情懷與厚重的悲歡離合時代劇結合,確實是一種挑戰,搭配的好就成了大時代中的深刻背景,穿插的不好可能就淪為平淡的引子。作者的視角也很獨特,感覺像說是出自臺灣人對某種政治意念的一種抗辯吧,也有著對台灣又愛又恨的矛盾。其實所謂外省人、台灣人各自肩負著不同的歷史,「大時代」中的「個人」,各自面對家庭、國家,或是感情的困境,所產生的悲劇。讀者彷彿是穿越這黑暗時代的旅行者,感受時代躁動或悲涼,也或許感念某些人的奉獻與卑屈,反省我們的殘酷與冷漠。
人要如何面對傷痛?或許是這本書要我們練習的一件事吧,回到最初,莫忘初衷。
少年聽雨歌樓上,紅燭昏羅帳。壯年聽雨客舟中,江闊雲低、斷雁叫西風。 而今聽雨僧廬下,鬢已星星也。悲歡離合總無情,一任階前,點滴到天明。
【書籍簡介】
你最終會回到這裡,照映最初的模樣。
「她哭了,用手帕擦去眼角淚水,讓我想起父親走時我好像也是這樣子。」
如果不是父親的遺言,泊一不會再次與眼前落淚的女孩有所交集,也不會回到台灣這個小島,發現封存二十多年的映初圖書館背後,埋藏了父親不欲人知的祕密。
「這麼多年,我已經變成一個自己也認不出來的人了。」
如果不是胡安,小銳不會懂得什麼是愛,也不會有機會找回自己,放下自我禁錮的枷鎖,但如果沒有遇見泊一,恐怕她也沒有勇氣去面對沒有胡安的未來。
泊一與小銳,兩個身世迥異的年輕人,因為映初圖書館而重逢,也因此發現他們上一代不為人知的故事,解開圖書館被長年封存的緣由。
全書十個章節九個角色,每一章節都更換一次視角,由角色獨白,讓讀者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,也從不同角色的視角去看見同一個人的不同面向,而這些面向都無關對錯,因為他們在每個人眼中都是真實的存在。
《映初圖書館》的背景從1947年橫跨到2011年,經歷了228事件與白色恐怖,但卻刷淡了歷史的沈重包袱,每個看似獨立的獨白故事,最後將交織出一段跨越世代的動人故事!
【作者介紹】
吳艾庭
出生成長於1980年代的台灣台北,在紐西蘭、美國、西班牙留下追求外語的足跡,最後於英國倫敦大學取得大眾傳播碩士學位。畢業後返回城市偏郊,開發英文創意教育,2010年移居他鄉,開始在書寫的國度裡創作故事,目前居住於新加坡。
臉書粉絲團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aitingwriting/
流行音樂作詞人 /方文山、部落客/文藝復興、部落客/艾莫西、演員.導演/吳定謙、部落客/香功堂主、皇冠文化集團版權室.歐美線組長/洪芷郁
、聯經出版公司.總編輯/胡金倫、流行音樂作詞人/馬嵩惟、金石堂網路書店.文學小說PM/陳綱儀、作家/唐 墨、演員/梁正群、
英國筆會2017年PEN Presents翻譯獎得主/辜炳達、演員.作家/鄧九雲、小說編輯暨閱讀部落客/廖培穎、華雲數位有限公司.版權專員/顏慧儀、
粉絲頁Novel小說.版主/Mr. V
真心推薦(以上按姓氏筆劃)
「歡迎來到映初圖書館,翻開這本書,你就進入了作者的精神世界,仿若和主人公一樣去探險,寄出一封時間膠囊邀請函,邀請老照片上的人揭開這座百年圖書館不為人知的祕密。」
——方文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