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《在我脖子裡的那顆子彈》立體書封.jpg

書  名:在我脖子裡的那顆子彈

出版社:皇冠文化集團

作  者:瑪麗露易絲.凱莉(Mary Louise Kelly)

預告片(https://youtu.be/3TIPwjSnOGM

       最近忙到天翻地覆,心裡卻一直惦記著「本書約17.3萬字,若時間上較無法配合者,請斟酌報名。」這段話,還好翻開書後,這本書的節奏足以讓人一鼓作氣的閱讀到底,果然吸引人的推理小說是有足夠的魔力,讓人放下手邊其他次要工作~

       《在我脖子裡的那顆子彈》,沒錯,故事就從一顆的子彈開始,讓塵封已久的雙屍案件,再度浮上檯面…,看似美滿幸福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不可觸碰的家庭秘密呢?

       凱洛琳.凱薰,37歲,一位美麗且身材姣好的法國文學系女教授,原以為只是用手過度而引發的腕隧道症候群,但做了MRI核磁共振檢查,卻意外發現有一顆子彈卡在她的後腦位置的脊柱中,這一顆子彈打亂了一個老學究的規律生活,發現自以為所擁有的一切,原來都只是海市蜃樓,曾經以為美好的原貌,如今都成了謊言,逐漸被揭開的真相,有著難以啟齒的真實。親人往生,絕對是人生中最大傷痛。但以為血脈相連、相親相愛的父母和兄長,卻是毫無血緣關係的收養關係,那又是多麼深沉的悲哀。親生父母被謀殺,而自己是毫無記憶的唯一目擊證人,只好回到出生城市:亞特蘭大,逐步尋求解答,究竟該怎麼走下去?與過去和解?還是以牙還牙?同樣牽扯著閱讀者的心。

       媒體的報導,提供了凱洛琳尋找真相的軌跡,卻也同時將她的生命處於危險之中。所有人都希望他放下,充滿恐懼和悲傷的她卻執意前進,利用自身調查抽絲剝繭,摸索出自己的答案,不顧一切做了自認為對的行為,再離開熟悉的一切人事物,重新開始,但世界並未回應她的期待,而且被害者與加害者瞬間翻轉。

       作者擅長描述角色的外在與性格,讓影像化主角成了閱讀這本書的樂趣。

       一位喝茶、打字、改報告,埋首舊書堆的37歲法文系女教授,變成塗著深紅唇膏,戴著金色假髮,穿著緊貼臀部並塞進細跟長靴的牛仔褲,善於利用自身魅力,女主角不但不像表面上柔順謹慎,而且還危險衝動得很,角色轉變極具衝突;而原本該有著美滿生活的原生家庭,會像母老虎那樣保護孩子的美麗動人母親,竟然是這場意外的導火線,是個破壞他人婚姻的第三者,是另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角色轉換。

       媒體和警察在推理小說(電影)中總是有著尷尬的角色,一般說來,通常主角都不是他們,卻又擔任不可獲缺的角色。非裔美國人的警察畢默.畢禮士,始終對那件雙屍案無法釋懷,但在女主角暗中追查中,又顯得不夠積極;亞特蘭大憲法日報的主編里蘭.布雷特,被形容成色瞇瞇的老頭,一開始的意興闌跚,因為媒體的敏感度而追蹤報導,都是故事中重要的配角。

       究竟是誰殺死凱洛琳的父母史密斯布恩與莎蒂羅珊,是形同閨密的亞特蘭大舊鄰居雪柔.羅尼?是受人敬重的律師伊森.辛克萊?還是甜美的貝琪.辛克萊?作者很用心地計劃一個推理故事,並不懷好意地釋放似有若無的訊息,考驗著讀者先入為主的印象,也很成功地把法國情調放了進去,讓懸疑的情節,有了一點緩和氣息。

        推理小說一定要揭開謎底,才能滿足讀者的疑問,是無庸置疑的。但是否要將犯罪者繩之以法,心中自有一把尺,兩位「其情可憫」的兇手,沒有真正的結案,好像也無傷大雅。

       就推理方面而言,作者的情節設計是很不錯的,慢慢地透露細節和秘密,有條不紊,最後纏繞在一起,角色的關聯上也頗見巧思,設計得巧妙,只是愛情部分的合理度略有不足,最後與醫生威爾.札特曼的復合,稍嫌生硬了一些,實是可惜(是推理小說又不是愛情小說,會不會太吹毛求疵了)。

       對了,關於描述的角色,我喜歡總是適時伸出援手的喬治亞大學法文系系主任伊蓮.歐布尚。

在我脖子裡的那顆子彈.jpg

【作者介紹】

   瑪麗露易絲‧凱利 Mary Louise Kelly

   美國知名作家。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及英國的劍橋大學。曾任職於美國有線新聞網(CNN)和英國廣播公司(BBC),並在國家公共廣播電台(NPR)擔任過記者和主持人。擔任記者二十年間行遍世界,負責過 間諜與國防相關新聞,採訪內容以戰爭、恐怖主義與核子勢力崛起為中心。作品散見於《紐約時報》、《華盛頓郵報》、《華爾街日報》、《新聞周刊》、《大西洋雜誌》等媒體。代表的小說作品有《匿名消息》(2013)、《子彈》(2015)。現居住在美國華盛頓特區與義大利佛羅倫斯兩地。

arrow
arrow

    Ela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