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        天氣好的星期天,吃完了brunch,到那裡好像都嫌遠,只想騎車附近晃晃,東彎西繞的,轉進正在整修中南屯溪河畔,突然想起從小聽到大的萬和宮〜

        其實年輕的時候,我一直不喜歡南屯區,那是因為父親工作的因素,因為在地方上遭受一些不平的待遇,而我無能也無力替父親做些什麼,只能消極性的抵制盡量不接近這個地方〜

        可是端午節的時候,父親總會帶回萬和宮比賽第一名的粽子與我們分享;在我們遇到挫折困難的時候,父親也總會進到萬和宮裡幫我們祈求平安順利,所以到底是熟悉還是陌生自己也說不清楚〜

         今天,我想就從萬和宮展開老街之旅〜

         萬和宮,主要供奉著媽祖,相傳源起於清康熙22年(1683),當時浙江定海總兵張國等人隨施琅來台,自湄洲恭求聖母香火護船渡海,最初僅建小祠祭祀,後由張國後代捐獻廟地,並由居住在犁頭店一帶張姓等十一姓氏,於雍正4年(1726920日 集資興建。為祈求「萬眾心,和睦相處」,不分族群共謀地方發展,而定名為萬和宮。

      萬和宮的建築平面是屬於「日型」四合院廟宇,有寬廣的廟埕

         我站在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的萬和宮前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屋脊上特殊的雕刻〜

           (屋脊的功能是壓住瓦片,因位置明顯,也成為裝飾的重點)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 可以看見的是典雅的燕尾屋脊,屬於二重脊燕尾翹脊,脊飾以剪黏為主,型態立體且生動,真是優美的剪黏 〜

         殿前的龍柱及石獅,壁堵石雕,則散發出樸拙的古色〜

        (龍柱又稱「蟠龍柱」,指的是未升天的龍,所以盤繞在柱子上,台灣寺廟可以從龍柱上看出時代特色,一般來說,早期龍柱柱徑較小,雕工較為樸拙,愈到近代龍柱愈粗大,雕刻也愈繁瑣華麗)



        而石獅多位於入口中門兩側,功能是穩固門柱及安裝門板的一個構造物件,但也具有辟邪作用


       到了寺廟,記得抬頭一下,因為木雕除了結構上的功能外,也有豐富的題材表現



           這是壁堵,也就是由石雕組成的牆,雕刻圖案通常以祈求為題材

         萬和宮坐西朝東略偏南,平面為日字形,硬山式建築,是一座三殿式的縱深式廟宇建築,有左右廂房、正殿聖母殿,主祀媽祖,後殿祀觀音,後殿東廂主祀關帝君,西廂則祀神農氏。廟前有廣闊廟埕,正前方有座演戲台,前右側是萬和大樓。

  

        正殿到後殿各以過水迴廊連

         彩繪也是寺廟中不可獲缺的裝飾藝術,一般分壁堵彩繪及樑柱彩繪2種,後者有保護木料的作用

         萬和宮經數次修建而成今日之規模,民國88年(1999)底進行古蹟修復,並於民國91200210月竣工。

        萬和宮擁有台灣廟宇的一貫特色,複雜細緻的雕工,從清雍正5年竣工完成,歷經道光元年、光緒12年、民國52年、55年、65年的整修、外牆油漆、屋頂黏剪,使得廟宇煥然一新。不過和其他國家級古蹟寺廟相較之下,漳州風格的媽祖廟萬和宮顯得小巧秀氣〜 

         走出寺廟,沿著萬和宮旁往前走,再右轉,不久就抵達了另一間古廟文昌祠(就在萬和宮正後方)

         文昌祠整體建築的方位為坐西朝東,以「迴廊樓閣」的兩層樓為主體,採鋼筋混凝土結構,搭配木構件為輔。不過目前所見的建築體,為民國62年遷建現址所興建的。

         這兒供奉主神為文昌帝君,屬於文教性廟宇,所以依循孔廟建築架構。顯現儒家樸實、典雅且莊重的建築風格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

         走出文昌廟,往南屯市仔走〜

         現在的南屯市仔其實就是昔日文昌公廟的舊址,稱為「文昌祠」,原是地方社(義學) 甲午戰爭時台灣被外族統治,廂房破壞不修,經地方士紳募捐,最後在萬和宮後方另建「文昌公廟」。

         接近中午的南屯菜市場依舊有著大量的人潮,熱鬧的很,散發著濃濃的人情味〜

         走出南屯菜市場,台中市最古老的老街就在一旁,舊稱「犁頭店」的《南屯老街》,除了有三級古蹟萬和宮之外,沿街錯落著老式建築,有老街有老店有走過歷史歲月的人們〜


         街道兩側保留了許多台閩傳統建築,街屋式的店面有不少是都市裡少見的,例如打鐵舖、餅 店,以及販賣米麩與麻芛的店等,古早味十足;也正因為這些老商行的存在,延續了老街的生力,讓她熱情依舊。

         在清初因為鹿港,所以老街成為鹿港與台中盆地的中繼轉運站,老街由東西向的南屯路與南北向的萬和路交錯而成,俗稱「三角街仔」,三角街仔其實就是現在的十字路口,這裡曾是犁頭店地區最繁華的地帶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 這是南屯農會↓

為早期的稻穀倉庫,已有幾十年歷史,在尚未工業化前,每到收割期三輪貨車在老街來回進。如今的農會,後方還有幾間昔日儲存稻米的老倉庫,僅做農民繳交餘糧之用

     這是打鐵出名的慶隆犁頭店↓

        「犁頭店」名稱緣起於這兒曾有許多「打鐵仔店」製造各種農具,全盛時期達29家,不過如今僅存一家「慶隆打鐵店」〜

         我們到的時候,老師傅正好熟練的琢磨著客人的各式菜刀,我遠遠的站著照相,深怕打擾工作,老闆娘轉過頭看著我說,沒關係的,進來照,進來看看吧〜

         我帶著恩恩,看著過去傳統的機器,看著各式各樣的鋤頭、各式各樣的鐮刀、鋤刀、番刀等〜

         駐足欣賞師傅的手藝,真是熟練〜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這是老字號的糕餅舖↓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林金生餅行是犁頭店地區傳統的糕餅店,四代相傳已有近百年歷史,依照古法保有古味,另外還有一些喜慶及祀拜用糕餅,也很受地方喜愛。

       我對這兒特有的麻薏太陽餅很感興趣呢↓

        三角街仔另一側則是一家成種苗園,前面為磚造牆面的二樓洋樓,屋頂上有拱形凸雕,也別具風味

 

        愈來愈少的古式建築,愈來愈失傳的傳統技藝,在此努力生活與樂於工作的人們,守護著南屯老街〜 

        南屯路便是這般垂老地存在著,但整個環境都讓來到這裡的人感覺到寧靜自在〜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自言自語〜

         之前因為工作的關係所以對於所謂的「古蹟之旅」一直有著難以抗拒的魅力,總是參加著各種博物館之旅,各種鄉土田野的課程,跟著導覽老師、隨著地方耆老,從北到南,自故宮到南鯤鯓,一直自以為是的認為這樣才是探尋,卻一直對自己在地附近的廟宇、祠堂、古厝,視而不見〜

arrow
arrow

    Ela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