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人對眷村有深刻的感情,因為他們來自那裡,而我和眷村的關係其實是很短暫的,並沒有辦法有非常深層的記憶,很怕描述的不夠好、不夠正確〜  

         但還是很想替很忙的Nicholas和在這也度過不算短童年的Bryan紀錄一下,留下了此刻的感受,讓這些景象能永存記憶之中〜

        先看一下Nicholas老家的簡單介紹吧〜

        村址:台中市北屯區北屯舊街2

        建村時間:49

        興建單位:聯合勤務總司令部

        興建戶數:135

        命名緣由:取自國歌中「一心一德」之詞,而命名之,在一德新村不遠處,另有一心新村。

        建築特色:村子內房舍的排列不若其它大戶數眷舍中筆直且整齊,特別的是村子中還保有當時地主那豪華高大的自宅牌樓。

        眷村沿革:部隊來台之前為山東青島糧秣廠之成員。一德新村原址地權本屬此地大戶人家所有,後因聯勤部隊需要,便協商地主在此購地,係有一德新村的成立。中期八二三砲戰後,始有其它部隊眷戶搬遷於此。因隸屬聯勤單位,物資不致缺乏,故生活條件也較優於其它眷村。原本眷村建立的時候每戶只有 七坪 大之空間,後來因為八七水災後眷舍受損,居民就把房舍改建到每戶 十五坪 不等及二樓的型式,但還是沒有獨戶廁所的存在。

       是磚牆內的眷村↓


 

  眷村的第一代,隨著國民政府來台,原本以為只是短暫的停留,卻沒想到這「短暫」的停留,卻停留了50多年,這些眷村的伯伯們,有些來台灣的時候只有1718歲,這群孩子帶著各種不同的鄉音、倉皇的渡海而來,面臨了與親人離別的痛苦、面臨了戰爭的殘酷,有些與老婆孩子分隔兩地,在這兒孤單的生活。台灣的眷村經驗是歷史上少有的,是特殊時空背景下的產物,孩子們一開始是不經意的,以為不久就可以反攻大陸,回到家鄉,沒想到卻在這兒成家立業、結婚生子、終老一生。

        像迷宮一樣的巷道↓

 

 N   對眷村深厚的感情,在村子即將拆遷之際,顯得格外的珍貴,所以陪著他利用鏡頭再看 這村子一眼、希望再多帶點記憶離開。也許再過些時候,當怪手敲除屋瓦、磚牆、斑駁的紅色大門時,也許也同時敲散了他們成長的記憶。 
 

帶著我慢慢走,告訴我許多好玩的故事,一條條小到不行的巷弄,刻印在他的腦海  ,這裡原是家小雜貨店,那裡原是個躲貓貓的小巷道,這家有果樹、那家的女孩很漂亮,記憶仍然鮮明 ,我慢慢的拼湊出足跡的前身,什麼都賣的雜貨店已經消失了,躲貓貓的小巷道也被封住了,果樹不見了,女孩也長大了,很快的眷村也會消失,可能變成高樓大廈,好一點可能變成公園或學校,依舊守護著孩子容易快樂的童年。
 

         N 走在前面,我跟在背後拍照,N 越走越遠,背影越來越小,我彷彿看見小小Bryan穿著 我們那年代的卡其色制服,背著書包走進狹仄的巷弄裡。

     昔日無限寬廣的院子、廣場現在看來其實只是個小小狹隘的空間,所謂的時代進步,對於眷 村而言,似乎只停留在某一個階段,沒有繼續跟著台灣,再繼續成長。

         眷村是一個大家庭,聚合了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、這個大家庭帶來很多歡樂,但生活多半很 苦,這也是眷村很悲哀的地方吧。 

        N 在那個村子住了約40年,雖然很早就離家外出念書,但還算常常回家,也算看遍了鄰居 們的喜怒哀樂,許多感情強烈的人生悲喜劇輪番上演,當年一起遊玩的孩子們都已經長大,有些一直留在村子,有些早就不知漂泊到哪裡去了。

       我們來看看N成長的家吧〜

        這是老家的大門↓

        由内往外看的景象

         與鄰居相鄰的一道牆

        塗成白色的紅磚圍牆

      老家的側邊

      這是老家前的芒果樹

 

         這棵芒果樹,是我在眷村最先認識的朋友,他一直佇立在公公家前,他長得比房子還高,每 年夏天都會有好多好吃的芒果吃,還陪伴我度過難熬的害喜期,(還記得那一年N為了婆婆深信的風水問題,很衝動的將果樹攔腰砍斷,但生命力堅強的他依舊堅持守護這個家園,轉眼間又枝葉茂密了〜)

        可是    這兒就要拆掉了,心裡清楚知道這棵芒果樹的命運〜


          又開始開花結實了↓ 只是不知道今年還吃不吃的到

 

       這是與芒果樹對望的波羅蜜樹

  這是與老家對望的公廁(村子共用的廁所)

 (雖然後來大家都建造了各自獨戶的衛浴設備,但公用廁所對我來說還是很難想像的)

(曾經因為風水問題,讓家裡充滿著疑惑,雖然如此,公公和婆婆還是努力的維持著廁所的乾淨)

         而這是村子另外一頭荒廢了的公廁

       這是N每天到學校必經的橋,也是眷村與其他族群的一個橋樑

 

         這是眷村中特殊的一景(就位在大家俗稱的大院子旁)

       「一德洋樓」屋主原為林懋陽,清光緒10(1884)年出生,在南洋一帶經商致富,娶長榮公長女賴端為妻,約於日治大正末年~昭和年初(1924~1928)興建此一洋樓,當初一德新村2公畝 土地均為其所有,可謂富甲一方。民國399月產權移轉為聯勤糧秣廠所有,並將主體建築前方原有水塘及土地改建眷戶,主體建築房舍則保留分配由五戶眷戶居住,均為階級較高之軍官幹部,後由國防部軍備局統一管理。

現  狀:室內空間保存尚可,無人居住。未開放。

特  徵:建築外型為日治時期磚造洋樓之典型與台灣眷村文化之歷史脈絡、社會背景相互對照,更顯現出特殊的歷史意涵,具文化資產保存價值。 

      駐足〜小時候的眷村老家,四十年來的童年回憶,就要拆了〜

       曾經在這長大的男孩,懷念童年在此生活的歡笑與淚水

        落地生根,歷經五十多年,建物破舊、人事變化,如今正面臨全面改建拆遷的命運。再不久,這個台灣特有的「眷村文化」,將走入歷史;而曾經在眷村生長的第二代們,如今散居全台各地,是社會的中堅份子〜

         98年以後,所有眷村的人們都要再一次遷移,只是這一次不用跨越海峽,只是需要告別了在台灣約50年安身立命的眷村,從平地遷到高樓〜

        但是長官怎麼說,他們就怎麼做,似乎就是他們的宿命〜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自言自語〜

        所有歷經的喜怒與哀樂,都將消逝,雖然大環境的改變,常常讓人感到措手不及,但是珍藏的記憶,卻一直深深留在心中,村子裡的童伴與同志  歡笑和淚水,都將是永恆的美麗記憶,跨出這一步後,請忘記過往的一切憂傷和煩惱,向飄洋渡海致敬 ,向落地生根致敬〜 

         真的要離開了〜

敞開的紅色大門,迷宮般的小巷,拿著竹子追趕小孩,媽媽拉開嗓門大喊孩子們回家吃飯,聚在空地前閒話家常的爺爺、奶奶們〜這樣的樣貌已無法在眷村中重現,但是卻正悄悄地用另一種形態,在新遷入的國宅中,繼續延續著相同的生活歷程〜

 

也許您有興趣的文章:

再見了,眷村;再見了,永遠的「一德新村」(二)~

arrow
arrow

    Ela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8) 人氣()